服務型制造是實現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。工業和信息化部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、商務部等七部門日前印發《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實施方案(2025—2028年)》,旨在打造服務型制造升級版,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。
何為服務型制造?
“服務型制造的核心是制造業通過增加服務要素的投入和產出,融合發展,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‘產品+服務’轉變。”服務型制造研究院院長劉尚文說,隨著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深化,服務型制造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。
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的急診重癥監護病房內,監護儀、除顫儀、呼吸機等床旁設備一應俱全,同時還部署了瑞智重癥決策輔助系統,能顯著提升急診重癥的救治效率。
“我們基于持續增長的裝機體量,提供長期、差異化的整體解決方案,并通過與人工智能的結合,完成了‘設備+IT+AI’的數智醫療生態系統搭建。”邁瑞醫療有關負責人介紹,“產品+服務”的形式在賦能醫院精益化管理的同時,也為公司打造起獨特的競爭優勢。
記者發現,在實踐中,定制化服務、供應鏈管理服務、全生命周期服務、信息增值服務、功能和體驗增值服務等多種服務型制造模式,已得到廣泛應用。服務型制造正成為企業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徑。
陜西鼓風機(集團)有限公司從單純賣設備轉向提供工程設計服務、節能服務等,如今公司業務已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;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場景品牌“三翼鳥”,為用戶提供定制化、專業化的智慧家電解決方案,實現個性化方案落地,場景交易額在去年已突破51億元……
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,此前遴選的370多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中,服務業務對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60%。
服務型制造賦能作用正在充分顯現,但轉型融合并不容易。
“產業融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。”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羅仲偉認為,服務型制造面臨著關鍵技術供給能力薄弱、標準體系尚不健全、統計監測難度較大等問題。
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,政策創新是關鍵支撐。
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,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”。本次印發的實施方案明確,到2028年,服務型制造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,完成20項標準制定,打造50個領軍品牌,建設100個創新發展高地等。
圍繞發展目標,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出7項主要任務、3項專項行動。具體舉措包括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;加快建設統一融合、先進適用、覆蓋全面、協調配套的標準體系;加強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,加速算力與行業融合應用等。
受訪人士認為,實施方案針對技術、標準、應用場景、產業生態等短板弱項精準發力,能夠有效釋放經營主體活力、激發創新活力,不斷塑造制造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。
展望“十五五”時期,服務型制造在穩增長、擴內需等方面潛力巨大。
劉尚文認為,在穩增長方面,服務要素是制造業效益、創新和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來源,服務型制造可以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,激發制造業發展的潛能,為制造業開辟更大的發展空間。
“服務型制造還可以滿足消費從‘功能滿足’轉向‘體驗優先’的需求。”在羅仲偉看來,服務型制造將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全面和便利的消費體驗,有助于提振消費,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。
受訪人士表示,充分釋放服務型制造潛力,仍需要多方合力,尤其是制造企業需轉變經營思維,完成從產品主導邏輯向客戶主導邏輯的轉變,并結合自身規模、技術和資金條件,重塑經營戰略、商業模式及業務流程。
來源:新華社